主页 > 校园服务 >
素质导师带来了什么?
发布时间:2007-08-26  阅读次数: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实施素质导师制以来,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学校的学风大为改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普遍提高,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行为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提升。
  日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107名素质导师晋升了职务,这是为加强队伍管理与制度建设,提高素质导师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而采取的措施。
  背景:素质导师制应运而生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办学过程中,提出并形成了自成特色的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在实践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学校最初参照其他高校的做法配备了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但很快发现这种普遍采用的辅导员制不太适合自身的具体情况。
  作为一所按照民办机制运行的独立学院,学生大都具有文化基础差、缺乏自信心等特点。但另一方面,这类学生有很强的选择性和独立性,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针对这种现状,2004年年初,学校在高校传统辅导员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素质导师制。
  素质导师的基本形式是在高校传统的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基础上,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重点,以第二课堂为基本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心理疏导,实现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从管教型导师型转变的一种学生管理工作机制。
  学校把非专业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安排学时,计算素质学分。素质导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拓展。在非专业素质教育方面,现已开设了包括提高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方法能力、心理品质等素质的多门课程,这些课程由素质导师负责组织实施并对学生成绩进行测评。
  据该校有关负责人介绍,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素质导师队伍的建立,让学校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队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稳定期。调查表明,现在绝大多数素质导师都认同这一岗位的职业特性,并表示愿意在这一岗位继续发展。如今在学校里,把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当成事业,把素质导师作为终生职业,已经成为很多素质导师的共识。
  素质导师制的建立,也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们充分肯定素质导师对他们成长的帮助,认为素质导师知识丰富,关心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代沟。
  特色: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
  专职化专业化专家化三化方式,为素质导师队伍的建设、稳定与发展构建了一个平台。
  专职化就是按照职业的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要求,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在校内把素质导师分为四个级别16个档次的职业技术等级系列。其中初级、中级素质导师分别相当于助教和讲师,高级素质导师和特级素质导师则相当于副教授、教授。
  学校每学年对任职期满的素质导师进行有关课程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考核,在此基础上实行正常职务晋升,让素质导师享有与专业教师相同的地位。学校明确素质导师属于教师系列,不同的是专业教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素质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
  该校一负责人说:把素质导师作为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制度上保证了素质导师与教师处于同等地位,改变了过去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低人一等,没有前途而不安心工作的现状,这有利于充分发挥素质导师的积极性。素质导师工资实行档级制,高级素质导师收入不会比教授少。
  专业化是根据本人的学科、专业类别,学校在素质导师具体调配的过程中,让具有相关专业的素质导师带相应专业的班级,以利于对学生从专业上进行辅导。校长赵作斌认为,专业化就是要让素质导师在从事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的过程中,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为保证素质导师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学校一方面与重点大学联合开办相关专业硕士学位班,努力使素质导师在3-5年内实现硕士化。另一方面也在校内成立了15个非专业素质教育教研室,对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进行研究与探索,而非专业素质教育教研室主任也全部由素质导师担任。
  此外,该校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优胜劣汰,以保持素质导师队伍的活力。
  考核由学生评价、学院意见和学工部门意见三部分组成。考核的主要内容有: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非专业素质拓展、党团活动等多个方面。每名素质导师带2-3个学生班,如果加上其他专职从事学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该校在这方面的师生比为190。由于素质导师制定位明确,发展空间广阔,已经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
  现状从保姆向导师的转变
  素质导师取代辅导员,不只是简单的称谓变化,更重要的是角色的转变和育人理念的变革:在工作职责上,由原来的常规式、保姆式管理,向科学合理地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转变;从核心目标看,由原来的管好学生不出事,向引导学生做成功的人、做成功的事转变。
  素质导师制的创建,建立了一线多阵地整体联动的新型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即由校党委、院党总支领导下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教研室、素质导师、学生骨干构成工作的主线,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心理咨询中心、班级素质拓展小组等基本组织,注重与专业导师互动,利用毕业生实习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平台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与实践。
  不少高校的辅导员都把自己看成学生的管理者,而不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育人者。有些辅导员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往往是空洞的简单说教,流于形式。而素质导师制最大的转变是在高校学生管理与教育方面的观念、职能和方式的变化。据悉,素质导师的工作必须以素质拓展为主线,占领两课课堂和第二课堂,开展旨在提高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各项活动;素质导师还需变,改进方法,致力于导思想、导方法、导行为、导心理,做学生真正的导师
  校党委书记方思清说,建设素质导师制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搞得更好。学校现有素质导师142名,他们是从2000余名应聘者中筛选出来的。他们上岗前都经过了培训,持证上岗后还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他们政治过硬、业务精通,而且全部住进学生公寓,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这些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教育专家认为,改辅导员制为素质导师制,把过去的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提升为以非专业素质拓展为主线的育人职能,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具有原创性意义。(原载《中国教育报》)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