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办学特色 > 学科专业特色 >
各学院(学科)特色
发布时间:2022-04-20  阅读次数:

学 院

特色

人工智能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坚持紧跟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注重新兴学科的优化与完善。在全国同类高校中较早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工程、机器人工程等新兴专业。已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集计算机科学、信息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为一体,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学科专业群。学院现有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2个,在校学生4400多人。

学院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服务为宗旨、以成才为目标”的办学理念,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技能”的人才培养思路,强化新工科卓越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始终坚持:

1.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密切合作,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2020年,学院与科大讯飞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建“武昌理工—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共建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软件工程三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教学、师资培训与交流、实验实习、产学项目合作、联合科研、学生就业等多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与科大讯飞、华为、中国电信等多家知名企业单位合作建立了5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知名企业管理或技术骨干担任相关专业的企业导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实验实训实习指导、就业创业指导。近三年学院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突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评、以赛促管”的原则,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思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机器人创新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网络技术大赛等专业权威大赛;抓好落实各专业学科校内竞赛;在各专业广泛开设专业赛事特色班。从而加强良好学风建设,增加学生就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砝码,全面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学生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中均获得过国家级一等奖,其中国家级奖项30多项,省级奖项100多项,在其它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0多项。

3.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院全面实施学校成功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近三年,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8项。机器人协会获得2019湖北省高校创新创业社团唯一一等奖。学院优秀校友不断涌现,如红桃开执行总裁解砾、“华为天才少年”年薪201万张霁、“考证达人毕业7年后年收入400万”的张正、百度百捷副总经理叶范杰等,部分学生成长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等著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专家,许多校友创业成功,成为企业家。

智能建造学院

基于建筑产业发展的“三化融合”,即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建造学院围绕土建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打造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BIM工程造价管理、BIM绿色建筑设计等学科方向,凸显新型土建学科特色。

1.深化新工科建筑教育改革,“三教”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围绕各类施工项目现场,积极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工程现场教学,二是结合各类实际工程任务,积极开展以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为载体的工程实战教学,三是围绕建筑业信息化,积极开展以BIM技术为主的建筑信息化教学,突出互联网+建筑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

2.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建设。与行业内业务稳定、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积极开展深度合作,大力推行产学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稳固的实习基地,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行业专家受聘学院的企业导师,充实高水平师资队伍;校企联合组建“BIM技术应用实践班”,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共同组建师生专业团队,积极参与企业生产项目,以横向课题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3.积极组织学科竞赛,以赛促学,培育创新能力。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建筑类专业学科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充分调动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以及中青年教师锤炼业务的干劲,大力培育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以“生物工程、药学、检验检测”三个学科的发展为主线,强化特色发展,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在生物与药物分析、检验检疫与标准研制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院。学院拥有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首批“2011计划”项目)和湖北省生物多肽糖尿病药物工程研究技术中心,ISO/TC183/WG24ISO/TC102/SC2/SG36两个ISO国际标准研究工作组,在同类高校中率先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建有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生物工程教研室和药学系均获批湖北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学科专业建设成绩斐然。生物与医药学科群获批为“十四五”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湖北省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被纳入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药物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课程》等2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分子生物学》课程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作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精品课程教材出版,《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出版。

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生物分析、药物分析、检验检测和标准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尤其在生物分析领域拥有以我国知名分析化学专家、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原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刘虎威教授为代表的教授团队,在离子色谱分析领域拥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离子色谱专家组主任委员朱岩、副主任委员丁明玉、崔海容等一批专家;获批4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生物、药学方向)。在全国高校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教研与科研成果丰硕。学院教师主持的两项分析方法标准成果获得2016年、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药物研发成果于2020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成果获奖等次和质量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的教学成果荣获2021年度武昌理工学院教学成果特等奖。

人才培养质量高。学院学生近五年来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和科技创新大赛,屡创佳绩。由唐寒、曹聪等学生完成的生物制药类创新成果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一等奖。荣获省级及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项130余项,10余名学生荣获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北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和优质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校第一,50%以上在国内外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近三年考研录取率平均为27.8%,稳居全校第一。毕业生持续深造,攻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著名高校博士的优秀校友不断涌现。

健康与护理学院

健康与护理学院主动服务国家大健康战略,培养大健康事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综合实力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开设了护理学类(含护理学、助产学)、康复治疗学3个本科专业和护理专科专业。护理学专业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基础医学教师90%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专业课教师60%有三甲医院工作经历。临床护理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团队。《基础护理学》课程是湖北省精品课程,《儿科护理学》在线开放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护理专业职业素质与基础护理技能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良好。临床实践教学中心为省级实践教学中心,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实训室22间,建立了交互式多媒体互动实践教学系统。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医教协同机制健全,建立了24个稳定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高水平的临床教学基地为学生的临床见习、实习与就业搭建了良好平台。

学院国际合作交流丰富。与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助产与护理联合学院、韩国水原大学、韩国水原科技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等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能为学生提供出国(境)学习、深造、就业机会。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认可。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等比赛中获奖300多项。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本科通过率100%。毕业生就业率99%以上,其中本科就业率100%

商学院

基于“新时代.新文科.新经管”培养卓越经管人才,构建“六融合”新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商科专业国际认证,商学院积极打造国际化工商、智能化电商、信息化金融等学科方向,彰显商科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商业全球化视野、持续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合的新商科高素质人才。

1.致力打造国际一流商学院,培养国际化人才。以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为平台,以AACSB认证为抓手,积极开展商科专业国际认证,创新发展商科教育。基于OBE理念下构建课程能力指标体系和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引进国际影响力师资团队,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战略性思维和复合型创新能力,提升社会贡献度。

2.深化商科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围绕中国情景下商业案例,各专业课程推行项目制教学;二是结合行业企业真实需求,推行公司制下实战教学;三是围绕新经管信息化要求,开展经管类虚拟仿真教学,突出互联网+经管能力培养。

3.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商教协同,服务地方经济。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产教协同。校企共建稳固实习基地,联合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组建“工商管理精英班”“跨境电商精英班”“金融投资精英班”,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行业专家受聘学院的企业导师,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组建专业研究团队,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决策与管理,以项目咨询方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4.积极组织专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成功素质。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部级经管类学科专业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企业管理决策”大赛、电子商务“三创”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锻造了学生的成功素质。

文法学院

文法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瞄准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1、以“一创、五考”为特色。一创,即文学作品与影视剧本创作;四考,即考研考公考司考级)。近几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出版《趣味国学》系列、《输什么也不能输心情》、《做一个宠爱自己的女人》等文学作品10余本;各专业考研考公比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各专业考级比率以每年增长3-8个百分点。

2、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3%,“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41.9%,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占比18.6%

3、产教融合工作不断推进。学院建立了1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联合知名企业共同培育学生。

4、人才培养硕果累累。汉语言文学专业、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共计有237余人次在国家级、省级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奖。法学专业自2016年起每年均获得共青团三下乡千校千项项目奖,2017年和2019年均获得了湖北省挑战杯三等奖。2018-2020届毕业生毕业率分别为88.5%95.1%97.8%,呈上升态势 。

5、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学院已与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高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艺术设计学院

一、师资队伍建设—大师引领。艺术设计学院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已形成了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管理规范、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大力传承工匠精神,与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共建了“湖北传统工艺美术手工技艺人才培养研发中心”,聘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嘉骐、黄小明为工艺美术专业教授,同时聘请中国知名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明清家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游良照兼任工艺美术专业客座教授。大师的引进为学院的人才战略起到了积极的“引培并举”的作用。学院与湖北省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名师引入、校企合作,着力打造国内高校一流的玉雕实验室和木艺实验室。学院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与创新基地院校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实训指导与实践,为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与研究平台。

二、课程建设—以赛促学。学院课程教学以项目式教学为主,将项目引入课堂。以学院“112工程”、系部教研室“211工程”、教师“111工程”的方式,坚持以赛促学,确保学生设计创意得到充分展现并在赛事中脱颖而出。

学院“112工程”:各专业重点突出1个顶级赛事,每个专业成立1个专业社团,学院创建2个师生交流互动平台——“大学生创新设计基地”和教师“科研中心”。

系部教研室“211工程”:在备、教、辅、改、考等教学环节中寻找2个有实质意义的创新点,培养1个系部专业社团,各系每年新建1个校企合作基地,将项目引进课堂。

教师“111工程”:联系1个教学班,每年组织学生参与1次专业顶级竞赛,辅导学生创作1件有影响力的作品。

三、实践教学—突出实训。学院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实习实训环节,实行“双师”制: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双轨”制:项目+案例的教学模式;“对接”制:专业实践将课题的创意设计产品化、市场化。突出学生个性培养与实践能力打造,实现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满足市场的供需要求。

①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学院独立建有2800平方米设备先进的工艺美术大楼,拥有三维设计快速成型实训室、数码摄影实训室、定格动画实训室、动作捕捉实训室、动画设计实验室、玉雕实训室、陶艺实训室、模型制作实训室、印刷工艺与版画实训室、产品创新设计实训室、平面设计实训室、包装设计实训室、金属工艺实训室、博思游戏美术实训室等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室。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院有湖北工艺美术研究所、武汉汉和龙兴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品质家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武汉联合创智广告有限公司、武汉创宇极网络有限公司等20余家实习基地。

四、服务地方经济—产教融合。学院贯彻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教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方针,坚持以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设计企业具有“精专业、能操作、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我院为湖北省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理事单位,校企导师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包装设计产业跨界交流、融合创新、集聚发展,整合高校教育资源,为湖北包装设计行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影视传媒学院

影视传媒学院以培养多专业融合发展和演训实践强的高水平演艺人才为特色。构建影视全产业链的专业集群,实施“演、弹、唱、舞、奏、采、摄、编、导、播”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对接行业对演艺人才的需求,以“参演、参赛、参展、参播”的艺术实践方式,将竞赛项目引入课堂,以“跟拍、跟演、跟剧组、跟项目”的实战演练方式,将商业广告及影视作品的拍摄植入课堂,夯实学生实践实训教学。

1.坚持“实战”教学。依托学院自有的国内高端摄影棚、多功能小剧场、综合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验室、强吸声混录棚等教学设施为依托,打造校园影视拍摄和实践实训基地。

2.坚持“项目”教学。同横店影视基地、武汉汉江兄弟影视公司、江夏融媒体中心等企业深度合作,将影视剧组、商业广告拍摄等项目引入实践教学。

3.坚持“以赛促学”。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大赛及展播。全面推进赛事植入课堂的教学改革,重点抓好作业变作品的教学创新。做到“赛事植入课堂,作业变成作品”,要求学生依照赛事要求,完成的课程实践作业,提升课程实践作业的质量,以高标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近年来,学院师生获得国际专业赛事奖项近百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等国家级专业赛事奖项150余项;获得音乐“金编钟奖”、舞蹈“金凤奖”等省级专业赛事奖项近千项。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