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国产网络公开课能否“一课风行”
发布时间:2011-06-21  阅读次数:

   “孔子与论语”等9门课陆续免费开放,浙江大学网络公开课上周“集体亮相”

 

  615日下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一间电化教室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摄像机和录音设备,准备录制晚上在这里进行的课程。近日,“浙江大学开放课程”网站正式上线,“孔子与论语”、“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等3门课的课程录像向学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此前的4月,复旦大学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首门网络公开课。其实,网络开放课程在国内启动之时,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已经走过了10年。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其涵盖各个学科门类的1300门课程大纲(课件)上网公布,免费共享,以开放课件的形态迈出了网络公开课的第一步。随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知名高校又将本校深受学生欢迎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拍成视频,这些课程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习惯于上网看“美剧”的国内网民纷纷“投奔”网络课堂,近两年甚至刮起了一股“蹭课”热。据报道,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政治哲学课“论正义”在某下载网站的点击率已接近60万余次。

 

  其实我国并不缺乏公开精品课程的规划或行动。但类似“论正义”的盛况是否会出现在国内高校?让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冲破围墙、社会共享,究竟难在哪里?

 

  再不做就“被下岗”了

 

  “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会在网络世界有生命力。如果一个教授心里有底,他就敢于网上公开。”

 

  “事实说明,真正一流的大学已开始关注知识在人类社会的共享。”浙江大学副校长来茂德说,从公开课件到公开视频,网络课程在不断演进。而浙大此举的初衷便是要融入知识共享的这一潮流。“我相信,真正好的教授是乐于将课程上网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会在网络世界有生命力。”在来茂德看来,在网络世界选择公开不仅是一种姿态,还是实力的见证,“如果一个教授心里有底,他讲课的内容是自己经营多年形成的知识成果,是经得起推敲的,他就敢于网上公开,如果它上网后很受欢迎,那么他的智慧就和他的名字一起传播了。”

 

  “特别在手机3G(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iPad平板电脑等大量面世后,网络开放课程这件事就显得更加迫切。”来茂德在浙大算是一个“潮人”,iPad一面世他就去买了。来茂德说,有一部讲医患关系的电视剧特别好,他就是从网下载了全集,利用坐车的时间陆续看完的。“我觉得挺好,如果上课的录像也能装到里面,很适合学习,可以随时随地地看。iPad等平板电脑诞生之后,我更认为网络课程的事非常迫切。”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来茂德在参加会议发言时都会带着iPad,“我要当一个‘鼓吹者’,这些移动电子设备的推广暗示着新型的学习方式将会出现。”

 

  “网络课程发展起来了,学生坐在电脑前上课,我们老师就下岗了。”浙大关于网络课程的一次教师座谈会上,有部分教师担心,网络会把现实课堂中的学生抢走。但更多的教师认为,真正要担心“被下岗”的,是自己的课没有“进驻”网络世界这块新兴阵地,没有在网络上吸引到“看不见的学生”,很快就会被人超越,“现在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实做大”。

 

  在来茂德的设想中,网络课程要成为学习者强化学习的一个辅助,让学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移动设备学习,随时随地享用教学资源,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浙大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劲说,单纯的课堂学习,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黑箱”,无论喜欢与否都要接受,而课程建设的理想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机会。网络课程就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在公开、开放的世界里,优质的资源就会受到更多人的青睐,这对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也是一个促进。

 

   相关阅读:http://gaojiao.jyb.cn/gjsd/201106/t20110621_438358.html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