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杜占元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关于“2011计划”有关情况的说明
发布时间:2012-06-01  阅读次数:

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关于“2011计划”有关情况的说明

杜占元

2012322日)

 

  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就如何落实会议的精神,做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启动实施的相关工作谈一些初步的考虑,供大家参考。

 

  去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随即组织开展了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具体计划的设计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定“2011计划”,确定了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机制创新一体化改革的总体思路。这项工作始终是在袁贵仁部长和杜玉波副部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并得到了财政部的大力支持。初步思路形成后,去年5月,在教育部、财政部“2011年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会商会议”上,对计划的思路、机制改革以及如何操作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确定由两部共同实施该计划。

 

  去年5月底,教育部成立了“2011计划”研究小组,袁贵仁部长对此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转变思想,突破原有设计思路,更新设计理念,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的里程碑。”经广泛调研、讨论和修改后,形成了“2011计划(征求意见稿)”。8月中旬,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二十一次咨询会议上,听取了130余所高校主要领导的意见,又分别征求了11个国家部委和相关单位意见,大家普遍支持协同创新,支持“2011计划”的思路和理念,并对计划的实施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经修改完善,于去年12月提交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刘延东国务委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按照有关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本次会议已经正式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标志着“2011计划”的正式启动。“意见”从实施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管理实施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部署。下面我仅就下一步启动实施工作的相关问题谈两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2011计划”的总体要求

 

  “2011计划”是一个新的计划,同时也是一个改革的计划,把握总体要求至关重要。“2011计划”整体上贯穿了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和八个方面机制改革的思路。

 

  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2011计划”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聚一流团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

 

  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要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作为主要载体,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通过大力推进高校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创新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最终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