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高招录取进入诈骗高发期 看骗局“四部曲”
发布时间:2012-07-09  阅读次数:

    新京报讯 (记者杜丁)今天,北京高招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全部结束,明天起将进入本科批次录取。市教育考试院昨日表示,随着提前批次录取结束,各高校将陆续寄发录取通知书,这段期间将成为不法人员借录取进行诈骗活动的高发期。

    每年录取期间,招生诈骗案件频发,不法分子通常利用网络发布“售卖内部指标”、“点招”等虚假信息进行招生诈骗。教育部提醒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通过省级招办或高校的权威发布渠道,查询了解招生政策和信息,谨防各种诈骗伎俩;未经省级招办审核录取的学生,不能通过入学电子注册取得学籍。

    今年,教育部还重新调整发布了招生录取工作“十条禁令”。北京教育考试院表示,北京市高招录取工作将落实“十严禁”,并提出“六公开”和“六不准”要求,即公开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处理结果。不准违反国家有关招生规定,不准徇私舞弊、弄虚作假,不准采取任何方式影响、干扰招生工作的正常秩序,不准协助、参与任何中介组织和个人的非法招生活动,不准索取或接受考生和家长的现金、有价证券等,不准以任何理由向考生收取和招生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

    【骗局“四步曲”】

    包装自己吹嘘能力

    大多数考生家长和骗子并不认识,通过各种关系辗转认识后,骗子会用各种方式包装自己。如在选择见面地点时,骗子往往会选一些高档的消费场所,以显示自己层次高。同时找来几人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人吹嘘自己门路广、关系多,认识高招办的工作人员或某高校领导。

    调查家长做足“功课”

    在考生家长观察自己可信度时,骗子也在通过观察考生家长的衣着等细节,判断能从考生家长那儿捞到多少“油水”。然后,骗子会通过中间人了解考生的背景,做足“功课”,再因人而异,根据不同情况,抛出“内部指标”、“特招生”、“特长生”、“军校生”等幌子。

    “细水长流”要疏通费

    为了让孩子读好大学,考生家长不惜血本,但如果一次性让考生家长拿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往往不容易得手。骗子抓住这种心态,会虚构各种理由,从向考生家长要小礼物开始,逐步扩大胃口,以请客吃饭、疏通关系、给领导送礼为由,分多次,由少到多,掏光考生家长的钱包。

    编造托词百般推脱

    钱到手后,骗子会编造各种托词,百般推脱。甚至在开学后还骗考生家长称,因孩子属于“特招生”,手续比较复杂,比其他的统招生晚开学几个月。有的骗子则将考生骗到一些院校的自学考试班、成人教育班等,蒙蔽考生家长。等考生家长明白过来报警,很多证据已经灭失了。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