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揭示高校“掐尖”势力范围 |
发布时间:2012-08-01 阅读次数: |
部属高校生源地方化问题仍严重 别敦荣的研究还显示,“985”大学录取人数具有明显的属地化特征,优质生源青睐经济发达地区的“985”大学,处在经济发达省区的“985”大学更容易获得优质生源。 例如,北京、上海、江苏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地区的“985”大学也获得了相对较好的生源,生源质量排名靠后的大学主要分布在边远省份。全国各地绝大部分优质生源选择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地处经济文化发达城市的大学,其他内地大学对它们几乎没有构成生源竞争威胁。 但在北京和上海之间,仍存在差距,比如,地处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本地招收的生源质量也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弱。 别敦荣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造成“985”大学优质生源地域差异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985”大学招生录取人数和录取分数的差异,即源于我国高等教育分省招生计划制度。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各省市经济、文化、人口、教育等发展不均衡的特殊国情。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985”大学支持力度更大,具有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影响,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考生更愿意报考分布在这些地方的“985工程”大学。 数据统计也显示,2007年,34所一期“985”大学共招生14.6万人,其中,各“985”大学属地化比例平均值高达36.18%。 记者统计也发现,浙江大学连续数年以60%以上的本地生源比例,高居部属院校本地生源比例排行榜首位。另外,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生源本地化现象也非常严重。而教育部期待的数据是30%以下。 属地化比例平均值高达36.18%,而“985”大学在另外13个无“985”大学省份的招生比例平均仅为1.75%,两者之间出现的巨大差距,也说明了当前高考录取结构的严重失衡。 数据还显示,2007年“985”大学的平均录取率为1.4%,上海市“985”大学录取率高达4.6%,而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仅为0.7%;2010年“985”大学平均录取率为2%,上海为5.1%,河南只有0.98%。 上海有4所“985”大学,录取率常年处在全国前列。河南省多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为全国最多,却没有“985”大学,录取率基本都处在全国最末的位置。 高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 别敦荣的研究还发现,一些“985”大学生源质量虽然比较稳定,但也出现了一定的波动性。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大幅领先于其他大学,一直处于前两位。但上海交大、复旦、浙大和中国科大则在3~6名间竞争激烈。 一些学校升幅明显,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2008年开始从第13位升至第9位,并保持了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从2005年的第22名,升至2010年的第14名,可以说是上升幅度最大的大学。但也有些高校滑落得厉害,如华东师范大学从2005年的第12名跌至2008年的第26名,2010年才升至第24名。 20名往后的高校相对位置基本稳定,很少出现变化。别敦荣认为,这也说明高校办学具有长期性特征,很难在短时间内出现大的变化。 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地域相近、实力相近的大学间生源竞争更加明显。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湖南大学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 以武大和华科为例,两校6年平均生源质量高度接近,不仅整体接近,在不同省份也非常接近,这反映了两校生源竞争的结果。 高校也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如在湖北省,北京大学连续6年生源质量稳居第一,说明北京大学在湖北省的生源竞争稳超清华大学。此外,北大在吸引北京、上海、湖南等省份的顶尖生源上也经常占优。 再如,从过去几年看,同济大学在江苏的生源优于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江苏超过北京大学排第2,在上海、河南、甘肃跃至第3位;中国科技大学在安徽与复旦大学接近,跃至第3;中国人民大学在浙江升至第4位,在西藏排在第9位等。这些情况说明,高校在招生上有自己的优势区域,跟各类大学排名并不直接画等号。(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铁桥)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