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本宣科大学课堂不罕见 如何更有吸引力? |
发布时间:2012-10-09 阅读次数: |
单兵作战,还是组织传承? 大学教师都是高学历出身,在科研上都已获得或多或少的成就。有一种观点认为,他们既然独立创造了科研成果,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应当不是难事。但是,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易事,教师仅凭个人的摸索,短时期内难以见到成效。 华东理工大学破解这一问题依靠一个传统,那就是在各个教研组内,形成了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长期保持的教学文化。 作为本科教学顾问组的专家,李炽章教授每学期都要听20节课,已经坚持10余年了。基于多年的听课感受,他得出一个结论:有基础、有传承的课容易上得好。像化工原理、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因为有教研组的实体组织,教研活动得以长期坚持,团队内部有“传帮带”的传统,教学质量普遍较好。相反,一些专业选修课因为只有一个老师单兵作战,其效果就难有保证。 同为本科教学顾问组专家的黑恩成教授特别认同这样的说法——教学是一种严肃的智力行为,是一种学术成就,是一种创造。黑恩成说,教学和研究不是天生就会的,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一定要靠“传帮带”和持续不断的教研活动。除了两周一次的组会、每学期的示范课之外,每次上完课,黑恩成都要把青年教师集中起来,讨论学生反应和教学进度。在黑恩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年轻老师的作风也越来越精细,就连教案里符号的正体、斜体格式,也都力求规范。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