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高校辅修专业成鸡肋 管理不严上课人满为患
发布时间:2013-04-01  阅读次数:
     “说实话对我自己没有什么用。谈到自己正在修读的第二专业,张静(化名)很无奈地表示。她的专业是新闻学,又修读了自己学校的金融学作为第二专业,原本是出于兴趣,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因为教室太大,管理不严格,老师讲的不太听得懂,她真正去上课的时间却很少。

  本着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的宗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合作开设了跨校辅修的专业课程;而除了跨校辅修之外,这些高校内部往往也会开设一些第二专业课程供本校学生修读。学校之间实现互惠互利,学生也有机会多学一门知识,这看起来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为什么又会出现张静这样的情况呢?

  教学管理不严

  上课人满为患

  张静不常去上课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老师管理不严格。无论是跨校辅修还是校内的二专,老师都不会像本专业的一些课程那样每节课点名打考勤,甚至有一部分辅修课程的考试也不是很正规,这就导致一些自制力不是很强的学生出现缺课甚至缺考的情况。

  以上海市高校的辅修情况为例,虽然根据上海东北片普通高校教学协作信息网上的相关规定,对于缺课累计达到或超过总学时数三分之一的学生,将取消其参加该课程考试及补考的资格,必须付费重修。但是由于各个学校和专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实际实施起来往往并没有那么严格。考勤制度虽然写进了规章,却并没有被完全有效的实施,而这也是出现诸如张静这样大量缺课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海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大[微博]三学生吴董艳说:班上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已经放弃了继续修读第二专业。在她看来,她所辅修的华东师范大学[微博]心理学专业还是很不错的,属于名校的王牌专业。负责授课的老师也都是该专业的名师。吴董艳上课的时间基本都安排在每周五晚上和周六的白天,不会跟自己学校的课程冲突。她认为,之所以有三分之一的人会放弃课程,主要还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她同时表示,辅修专业的管理确实没有自己本专业严格。

  除了考勤管理方面的因素,上课人数太多也是影响辅修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由于辅修课程时间安排不能与本专业上课时间冲突,而且师资和教室数量也都有限,导致许多高校的王牌辅修专业都是大课教学,有时候一个班往往有上百人。再加上有些名师的课程还会有学生前来蹭课,更加导致上课质量受到影响。上午9点的课,7点就要去占座最大的阶梯教室里,加满了桌子和椅子,沈娜(化名)所上的法学辅修就因为是名师授课,常常出现教室里人数爆满的情况。

  至于辅修专业录取和毕业的门槛,在各高校的辅修专业招生通知里都有明确规定,大部分学校都会要求学生必须是学有余力,且本专业成绩要符合一定要求才能被第二专业录取。如复旦大学[微博]对于报名辅修的学生本专业GPA(绩点)的要求是2.0以上,换算成百分制即70分以上,而华东政法大学对于辅修法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成绩要求则是平均分75分以上。

  学生不够自律

  从众后的水土不服

  据记者了解,上海市高校的跨校辅修是按片区来划分的。这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往返上课的便利性。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微博]以及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等一共19所高校属于西南片区,而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微博]、上海外国语大学[微博]、上海财经大学等一共10所高校则属于东北片区。分属西南片区和东北片区的高校学生可以在各自所属片区范围内的学校选择跨校辅修专业,而现在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跨片区的辅修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学科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

  但是跨校辅修往往上课距离较远,时间也通常是安排在每个周末,这就导致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坚持不下去的状况。

  因为本专业不够好而需要提升自己希望辅修专业与本专业相辅相成主要是出于兴趣大家都报我也就报了”——这些都是高校学生选择辅修专业的主要原因。对于一些自制力不够强的高校学生来说,出于一时冲动而报读的课程,在后期往往会因为课业负担重、路程太远等各种原因而中途放弃。

  高校开设辅修专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但一些学生盲目从众、对所报专业了解较少,就会在一段时间后产生修读第二专业时的水土不服,只能选择退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吴洁(化名)就是这样。选择前往东华大学[微博]辅修艺术设计专业的时候,她只注意到了课程安排里的素描课程,以为这门课程主要是以绘画为主,但上了一阵子才发现后期全部课程都是在机房进行,对于计算机十分头疼的她只能选择了放弃。

  其实早在报名辅修的时候,各高校的辅修通知里就已经明确了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但往往有一些学生因为盲目从众而随意选择了辅修,到后面出现上不下去的状况自然也是难免。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