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建言献策:抓住黄金机遇 加快支点建设 |
发布时间:2012-06-09 阅读次数: |
图为:在中铁十一局承建的武汉地铁4号线二标工程隧道内,施工人员在盾构机前悬挂党旗留影。(记者陈迹摄) 湖北日报讯 编者按今年3月,根据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本报开展“我为党代会建言献策”活动,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本报推出“我为党代会建言献策”专栏,刊发各领域专家和广大读者网友的真知灼见、所思所盼。在党代会开幕之际,本报推出专版,选发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真诚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发展是硬道理,干部群众普遍认为,今后五年,将是我省大有作为的黄金机遇期,全省上下要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壮龙头 舞龙身 省委党校讲师郝华勇:推动武汉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一是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建立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是提升高端要素集聚功能,强化金融、物流、科技研发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在经济规模扩大的过程中调整经济结构,为腹地发展提供产业空间与服务支撑;三是提升科技创新功能,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四是提升文化引领功能,培育文化竞争优势、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湖北飞剑泵业有限公司蒋弼夏: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在“特”字上大做文章。要充分挖掘、培植和利用特色资源。建议加快出台有关扶持地方发展特色经济特别是低碳循环经济的政策。引导地方利用特色资源招商引资,围绕特色资源来发展特色经济。破解引财难题,探索开发民间金融渠道,出台灵活融资政策。 武昌理工学院研究生李晓波: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要在项目建设上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精心策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业园区和社会事业项目,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产业结构上要凸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资源开发;在扩大开放上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形式,积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全面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在此基础上,湖北应联合相邻各省市区域,加强沟通合作,推动“两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调结构 树品牌 省经信委干部李波伟:着力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在结构调整中提高产业竞争力。一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作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构建新的增长极。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变、由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三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四是推进兼并重组和淘汰落后。 黄梅挑花刺绣专家汪湛岚:中小企业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有很强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中小企业发展了,有利于接纳安排更多就业,增加出口量,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找到事干。在扶持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企业品牌发展,如对传统工艺的挖掘,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有特色的企业品牌。 湖北谷城银隆电业有限公司职员阳传军:湖北是一个缺煤、少油、乏气的工业大省,走清洁低碳可持续能源发展之路,是湖北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优化发展清洁煤电,政府加大技改环保投入力度,提高煤电副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此外,湖北水电资源丰富,在稳定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依靠机组扩容改造及优化水库调度,来提高水能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风电,使之成为常规新能源。超前开发太阳能,把握能源战略主动权。 抓三农 强基础 荆州市委政研室干部肖基阶:建设农业强省的关键在于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有专家预测,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湖北的第一大产业。建议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扶持“中国农谷”和华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继续支持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把以荆州、荆门为核心的江汉平原建设成为全省“三化同步”的先行区与示范区,努力打造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样板。 省直机关工委党校杨明卫:湖北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解决当前“三农”问题,要保护和利用好农田,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公共事业发展,使广大农民建设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变为现实。要培养、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使他们为政一方,造福一地。要将一批传统和优势产业打造成现代农业产业。真正为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夯实重要战略支点提供重要的保证。 链接:http://news.cnhubei.com/hbrb/hbrbsglk/hbrb04/201206/t2097099.shtml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