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媒体关注 >
湖北日报:课堂上的“低头族”,请抬起头
发布时间:2016-06-13  阅读次数:

湖北日报讯 记者韩晓玲 通讯员刘欢 刘明杨 王庆

大学校园里,低头族随处可见。不少学生上课时仍手机不离手,有的用来获取资讯,有的却在聊QQ和微信、刷朋友圈、看小说,甚至淘宝。

针对课堂上的这一顽疾,我省一些高校推行人机分离的无手机课堂,有些高校则试水移动课堂。本月,湖北大学正式启动移动学习平台,将手机引入课堂教学。

无手机课堂悄然兴起

两个多月前,武汉大学信管学院拟实行上课前所有同学上交手机政策,顿时引发师生热议。该校学生记者围绕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展开问卷调查,在620份有效问卷中,仅有14人表示上课时从来不用手机,129人偶尔用,大多数都是经常用甚至每节课用。有人用来录讲课内容、拍PPT、查询知识点,也有不少人做着和课堂教学无关的事。

由于课堂上玩手机的低头族盛行,无手机课堂近年在不少高校悄然兴起。

2013年,武昌理工学院在课堂上试行人机分离管理办法,要求学生上课前关闭手机,置于课桌左方。然而,有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仍然不关机。该校文法与外语学院素质导师张静在班级上尝试使用手机袋,每名学生将手机关机或静音后,放进各自学号对应的小袋子。学生们上课时无法玩手机,手机袋还成了特殊的点名簿。该校从去年9月开始,逐步在全校推广这一做法。

武汉工商学院也积极推行无手机课堂。该校一直明文规定,非教学需要,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得使用手机。上月,该校再次强调课堂管理与学风建设时,发布了最严禁手机令:对首次课堂使用手机的,当场收缴手机,书面检讨后取回手机;对第二次课堂使用手机的,当场收缴手机,提交书面检讨,告知家长并经家长同意后取回;若达到三次以上,学期结束后方可取回手机。

把手机从地雷变成教具

不少高校课堂对手机说,而在湖北大学公选课《传统社会的婚姻家庭》课堂上,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张敏要求120名选修的学生带着手机来上课。

这是湖大首门试水移动课堂的课程。学生们在一个学期、32学时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使用手机:课前讨论,上课签到,课堂抢答,分享自己制作的课件,课后提交作业……师生们线上线下随时互动。高校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5,很快又会迎来‘00。他们在网络时代长大,又很有个性,对于上课用手机的现象,应化堵为疏张敏说,传统课堂往往存在师生互动少、课堂沉闷、教学效果反馈不及时等弊端,如果把手机从地雷变成教具,引导学生们合理使用,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湖大目前共有4门课程试行移动课堂,并于本月启动移动学习平台。校长熊健民教授介绍,该校十三五期间规划建设80门左右在线开放课程,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手机移动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

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渐渐成为高效便捷的教学信息化工具。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便已开设554个混合式课堂(传统课堂加在线学习),选课人数超过2万人次。在飞速发展的网络课堂基础上,该校又进一步打造移动课堂,学子们在实现了WIFI全覆盖的校园里,可随时随地用手机访问云课堂,进行移动学习

用精彩课堂让学子抬头

今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遗传学》任课教师严建兵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发出一个特殊约定:在周末,如果能从早晨8点到晚上8点保持手机关机状态,就请你们吃大餐。130名学生中,最终仅有7人吃到。大部分学生出于习惯性开机看看有没有信息、要给朋友打电话、忍不住想刷朋友圈等原因,没能坚持下来。

严建兵说,此举是希望学生们在周末尝试克服手机依赖症,提高自律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高校人士认为,无论是无手机课堂移动课堂,关键都在于加强引导,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作用,同时用精彩生动的课堂吸引他们。

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移动课堂,不能一刀切。湖大教务处许紫薇老师说,现在的大学生依赖手机,但常常是用于社交或娱乐,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他们把手机和学习结合起来。

武汉工商学院大一学生李廷风说,以前上课时总是忍不住掏出手机,看朋友圈、刷微博。无手机课堂活动有利于习惯养成,让自己学会摆脱手机的诱惑

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张毅老师认为,一些学校发布手机禁令,目的是要学生的眼和心回归课堂。而老师们也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用充满吸引力的课堂告诉学生们:课堂比手机更精彩。

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60613/hbrb2917991.html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