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媒体关注 >
中国青年网:湖北学子三下乡:探访非遗文化传承人,奏响“枝江楠管集结号”
发布时间:2021-08-25  阅读次数:

中国青年网宜昌812日电(通讯员 何渝梅 乐诗音)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7月22日,武昌理工学院“灯塔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研团来到了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的问安镇。基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团队通过对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问安镇的非遗传承人杨和春老人的探寻访问和对楠管艺术起源与历史的研究,以了解枝江楠管的演变发展过程及江汉平原至鄂西地区沿长江两岸以渔业为主的老百姓的传统生产生活状态,这对研究和丰富荆楚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识枝江楠管由来

枝江楠管起源于清朝末年,流传百年。楠管主要由张金山改编自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在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成为湖北枝江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7月22日上午,实践团分派三名代表前往拜访杨和春老人。此前,该实践团为此次探访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准备有通过查询网络资料及实地调查了解枝江楠管,查询网络资料主要由实践团带队队长邹智维、副队长陈亚奇和柯钊负责,实地调查由队长邹智维一人负责,调查方式具体为邀请当地人填写调查问卷及当面采访咨询。

实践团宿于问安小学,队长邹智维咨询问安小学校长得知现问安小学为枝江楠管教学基地,特地开设了一个楠管兴趣班,由枝江楠管第四任继承人杨和春老人担任楠管授课老师,故该实践团为更加了解枝江楠管决意拜访杨和春老人。

实践团由问安小学老师带路来到了杨和春老人家中,在采访中实践团成员表示想要了解楠管在表演时是怎样使用的。“楠管本是南山竹,鲁班师傅为我出。蟠桃会上来祝寿,王母听得笑颜逐。弼马猴头听不懂,当着众仙发了怒。一把夺去楠管筒,喀嚓一声两半头。摔进长江任漂流,一流流到黄鹤楼。……”杨和春老人用宜昌方言为团队成员唱了一段《楠管说由来的》的开篇唱词,后该实践团细细询问杨和春老人所唱内容为何。

图为实践团带领人员访问杨和春老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渝梅 摄

看枝江楠管现状

为顺应时代发展及满足时代需求,杨和春老人及其同行自编曲目,如《党的光辉照红岗》、《戒烟》、《说实话》、《计划生育好》、《拾金不昧》、《争星》等,不乏响应国家政策及满足当下提高人民道德修养的需求的曲目。

“我拜张万栋为师,跟着他唱传统书籍,他有九个弟子,有的因为身体原因,有的因为自己的原因,后来都放弃了,就只有我一个徒弟了。”杨和春老人说道:“现在很多人坚持不了学楠管,年轻人也不是很能接受楠管,就形成断层,这对民间艺术来说,是极为致命的,枝江楠管创立至今已经上百年了,如果它在我们这一代断了,将是枝江人民内心永远的痛。”随着时代变迁,大众喜好发生改变、内容陈旧,缺少专业创作团队、出现断代,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的出现,使得枝江楠管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

该实践团成员随杨和春老人来到里屋,看到里屋墙边书架上满是杨和春老人获得的各项荣誉,赞叹连连。观看完杨和春老人的楠管表演后,实践团成员又向杨和春老人了解现在楠管的发展情况。据悉,现杨和春老人其大徒弟等人正为楠管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做准备,杨和春老人也常接受邀请四处表演楠管,大力宣扬楠管,以求楠管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

图为枝江楠管及其伴奏乐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何渝梅 摄

续枝江楠管传承

非遗文化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更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非遗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丰富生动性与多样性,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又在推动着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

实践团在了解完枝江楠管的现状后,又询问杨和春老人楠管现在的传承如何。据悉,从27岁起,杨和春老人就开始带徒弟,先后带了四代徒弟,后来他受邀成为问安小学的特聘老师,教授孩子们学习楠管。2017年,枝江楠管纳入枝江职教中心校本课程,几十名热爱楠管的学生们都在积极参加这个楠管兴趣班,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枝江楠管”发光发热。

杨和春老人表示:“我有五个徒弟,其中三个已经比较成功了,另外两个还需要磨炼功底。在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枝江楠管一代代继承下去,为培养出更多出色的演唱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是紧跟党和政府走的宣传员,现在国家在致力于精准扶贫、振兴乡村,我们就要创作出精准扶贫、振兴乡村的好唱本,我们要唱到群众中去,让人们了解、更加支持国家的政策。”

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2555737&app_version=1.3.2&sid=904152&time=1628760138&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