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校长推送 >
教室革命来了 教室如何面对
发布时间:2018-05-27  阅读次数:

近年来,随着“课改”大潮的涌动,教室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排排坐”的秧田式座位法到如今“团团坐”的组圈式座位法;从原来的固定教室到“走班”的流行,传统教室“变身”学科教室;从一张讲台、一排排课桌组成的传统教室,到有些学校干脆直接砸掉黑板、取消讲台……

面对如此“教室革命”,教师如何应对?如何在教改浪潮中守住教育初心?

教师声音

>>>> 

新课程 从改变教学阵地开始

果明(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新课程、新理念是当今信息化社会教育面临的重大改革,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也充斥着传统教育教学发生变革。教育教学是行为,课堂是载体,课堂是路径,教室是现场,课堂、教室并行。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教室是教育的母体,如今教育改革大潮来临,课堂正在发生一场“教室里的革命”。所谓“革命”,就是说,从教学行为引发内在变化:确立“关系”,明确角色,建构文化,重塑价值观的过程。

面对现在教育改革,我们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室课桌式教学的优点,但是也要接受信息时代化的课堂发展的必然。面对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我们必须把教室延伸至社会实践。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这才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关键。

如今多元化的教室都会层出不穷,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课堂要为社会、为生活服务,社会需求什么,传统教育课堂就要变革、更新什么。传统教室必然相应变革,新理念教室必然相应衍生和发展。其实教室的变革,就是教育的变革,我们一线教师要把自己从传统教育的搬运工式的教育教学,变为主动迎接大数据化的教育。这才是传统教室变化的真正教育意义所在。

>>>> 

坚守初心 顺应浪潮

刘春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分校):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改革,我的内心比较欢迎。因为时代在变,师生的地位也应该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样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也需相应改革。

分层走班,不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将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从各种日常琐事中解放,从而能够专心教学;创建学科教室,更是基于现代社会对专业性的要求,这其实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老师 “术业有专攻”,还要向着更深的方向钻研,更广的领域拓展。

我一直在反思,全国有那么多的教师奋战在各个教育战线上,但我们真正进行有效教学和高效教学的时间有多少?现代社会讲究效率与专业性,而老师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个职业还是一种专业呢?要想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就要创造环境,促使教师在专业上下功夫,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让先进的理念和科技走进校园,让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学生,更有效地教学,从而也唤起社会对教育的正视与希望。

>>>> 

审慎看待“教室革命

刘晓群(北京市石景山区爱乐实验小学):不分文理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变“一考定终身”、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打破“唯分数论”……新一轮高考改革推行之后,高中实行“走班制”成为一种潮流。“走班制”既有学科走班的形式,也有分层走班的形式,它打破了一个班学生按照同一个课程表上课的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愿望,在老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让自己的优势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学习少了些“压迫”,多了些快乐。我觉得“走班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个福音。

但是,对于小学来说,“教室革命”还需慎重施行。一方面,学生年龄小,还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有可能在实行的过程中,学生出于好奇,反复选择,而造成知识链条的断裂。第二,对于小学基础教育阶段,按层走班教学也不适合,不利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但这并不是说小学就应该停滞不前,我们可以在兴趣课上一点点尝试,总结可操作经验后再慢慢推广。

>>>> 

形式可变心不变

杨海英(北京市大兴区第七中学):在教育教学一线多年,经历了纵横有序“排排”坐、小组组合“团团”坐,也正同时经历着走班“流动”学,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上课学习模式。作为老师,我们可以感受到改革之风的涌动,眼见风帆飘动,心也容易不由自主地跟着变化。

其实,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根据基本教育教学的宗旨而设定的,只要保持初心,针对学生需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是好的。盲目跟风,只追逐一时的外在形式,很容易迷失方向,事倍功半。

教师是我们的职业,我们可以终身从事这个工作,但是路过我们身边与我们共同成长的学生只是和我们相伴几年,并受到我们的影响,我们甚至可能成为学生一生的精神榜样,我们必须恪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每一次和学生相处,每一次教学行为都不能忘记初衷。

我们时时警醒自己,不忘教师的责任,珍惜自己在学生心里可能产生的重大影响,然后选择最适合学生不同年龄、不同学情的教学方式,努力奉献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的获得感增加,让学生的成长脚步充满快乐。

>>>> 

改革的目的是让老师真正走进学生

刘俐君(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中心小学):目前,我们绝大部分学校的教室,课桌椅摆放方式是呈“秧田式”的排列,这种摆放方式,对于学生聆听教师讲课,看教师板书是很适合的,教师也能“面向全体”,但是这样授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坐在前面和中间的学生能够和老师互动交流,而坐在后面和两边的学生容易被老师忽视。如果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小组探究学习,显然有点不太方便。

国外学校由于大都是实行小班化教学,他们的教室大都与我们的传统教室不同。课桌椅被随意摆放,便于教师走到每个孩子中间去,近距离的和他们交流、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也比较方便。现在我们的教室桌椅的摆放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有呈u形摆放的、有呈圆形摆放的、有呈回形摆放的、有呈懂事型桌摆放的……目的是打破学生座位的传统格局,让教师到学生当中讲课,拉近师生关系,让老师真正走近学生。

校长声音

>>>> 

捧教育初心 做优质教育

焦文杰(北京市延庆区第五中学校长):改革与教育初心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初心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以人为本”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意义。“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本。“教室革命”是物理变化、环境变化,它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下的教室面貌,使教学更加灵活和生动,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变革,在潜移默化中带来了观念上的影响,即把学生放在了“舞台中央”,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变革无疑更有利于教师把握更新的教育理念,从而更为流畅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褚宏启教授在《核心素养的核心与教育工作的重心》一文中提到,核心素养的核心应该是“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即有“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无论在什么样的教室中,只要把握住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我们就没有走错、走偏。

在改革浪潮中,惟愿老师们顺应改革浪潮,不忘教育初心,在千变万化的 “教室革命”中,以培养“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为己任,塑造出开创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