罚孩子要用对方法 |
发布时间:2018-05-26 阅读次数: |
实施前先警告 过程中要坚定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孙令雪 惩罚孩子是门学问。用好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用不好也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们不妨借鉴以下五条准则。 先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感受他行为背后的心理。 比如,有些孩子吃饭时边吃边玩,甚至把餐具扔到地上。第一种家长:大声制止,甚至恐吓:“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第二种家长:拿过来饭菜直接喂;第三种家长:干脆不让吃了,把饭菜收掉,留下委屈惶恐的孩子。 第一种情况的孩子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因为害怕被抛弃,会慢慢发展成讨好父母的行为方式。第二种方式,孩子会认为吃饭并不是他的事情,是家人强加给他的。第三种做法孩子则理解不了,为什么突然间没有饭吃了,会堆积许多负面情绪。比较好的做法是,问问孩子是不是不饿,如果不饿可以先不吃,请他离开餐桌。如果是因为有积压的情绪,有什么想法需要表达,可以先吃饭,之后找时间和爸爸妈妈交流。总之,要了解孩子背后的心理,给他们选择的机会。 惩罚前先提出警告,并告知如果再发生,要接受什么样的具体惩罚。比如一个攻击其他小朋友的孩子,你可以告诉他“打架容易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你必须马上停止,如果你继续,我会停掉你一个月的零花钱,并且马上将你隔离5分钟”。当然,惩罚内容要视行为的严重程度而确定。 惩罚时,让孩子感受到“我爱你,但责任需要你自己承担”。幼儿因为好奇,常常想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并且真的这么做。此时,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类似“小偷”的帽子,也不要简单粗暴地说偷东西不是好孩子。如果孩子悄悄拿了别人的财物,除了讲解物品的归属关系外,一定要陪着孩子把东西归还人家并道歉。也可以让孩子换位感受:“如果别人拿了你心爱的东西,你会不会很难过?” 惩罚的过程要坚定,家长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孩子会开始动脑筋去想逃避惩罚的方法。比如,惩罚内容是让孩子洗碗一星期。如果洗了3天,孩子就叫苦连天,爷爷奶奶就会帮孩子求情,甚至替孩子去做,那这次的惩罚基本就是无效的。之后再发生类似事情,孩子心中已经有了经验和预期,更不会去承担后果。因此,惩罚需要家人的配合。 尽量不要在公共场合惩罚孩子。如果孩子在商场里因为某个玩具哭闹不止,可以和他协商找个地方讲道理,讨论一下是否真的需要这个玩具。年幼的孩子直接抱到安静人少的环境,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耍赖,最好温柔但坚定地陪伴左右,冷处理,不要求打骂或者批评、威胁、指责等。 另外,执行惩罚措施后,事情就过去了,下次遇到新问题,要进行新的一轮沟通,引导或者惩罚,而不要去翻旧账,更不要嘲笑孩子的错误或者被惩罚时候的场景。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