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按学分收费”成热点 |
发布时间:2010-06-04 阅读次数: |
编者按:继上海、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等省的部分高校不同程度地试行按学分收费后,据报道,北京市已制定高校按学分收费方案,全市高校今年秋季将实行按学分收费。前不久,武汉大学也宣布,今年秋季开始将由按年交费改为按学分交费。按学分收费已被媒体称为“学费新政”,成为我国高校改革的热点之一。为什么要实行按学分收费?它的推行将带来什么影响?是否符合当前我国高校实际?学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教育报》今年四月的“本月话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我校在成功素质教育中大胆改革传统学分制,实行“素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是否有必要也实行按学分收费?如实行按学分收费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我们有必要未雨绸缪,在新的形势下作一些对策思考。 北京高校按学分收费方案可使学生跨校选课 北京市教委日前表示,高校按学分收费的方案已制订完毕,进入审批程序,最快今年新学年全市高校开始实施。实行按学分收费后,市属高校部分学生可能跨校选修部属高校课程。 据了解,目前高校大都施行学年学分制,这使多数学生的学制必须为四年,才能保证学分修满。学分制改革后,高校本科将变为弹性学制,高校自行确定本科学习年限。据了解,大多学校会采取3至6年的学制,学生在年限范围内修满所需学分,就可毕业。 据悉,按学分收费后,单位学分的收费标准将根据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等测算。但绝大多数在正常年限修完课程的学生,交纳学费将不会高于现行收费标准。只有多修或是重修学分的学生,交费可能比其他学生高。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按学分制收费将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待物价部门审批后,在全市高校推广。 另外,高校学分制后,学生跨专业、跨校选课也会更为方便。目前,以16所学院路高校为主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人大、北理工、北外等12所高校为主的中关村教学共同体,及位于和平里,由对外经贸大学、北服、联大等7所高校组成的教学共同体已开始跨校选课。( 高校按学分收费或推行全国 本科学制可长可短 上海今年的高招政策昨天公布。6月高考逼近,选大学挑专业将成为今后两个月里高三学生家庭的一件大事。这几天,北京传来消息,首都高校按学分收费的方案已制订完毕,开始进入审批程序。那么,此举对全国其他省市高校的收费有什么昭示意义呢?上海会不会也进行相应的改革? 家长对学费没感觉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主要收费方式是按学年收费。北京市教委近日发布消息称,高校按学分制收费将按照有关规定,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待物价部门审批后,最快将于2010年秋季开学后执行。而江苏省在多年前就制订了《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并分批在全省高校试点推行。 据悉,按学分收费后,单位学分的收费标准将根据学校的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等进行核算。而对于高校收费方式的变革,绝大多数家长尚处于懵懂状态。昨晚新浪网公布的本月度高考生求学意向调查显示,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考虑学费支出的家长仅占0.9%。 本科学制可长可短 “按学分收费,是适应现在高校课程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华东师大招办主任周鸿说,以前一个本科生四年里要学几门课、一学年又要上多少课时,都是有统一规定的,但现在课程是开放的,各院系只是根据专业要求规定一个最低的学分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们可以选择多学课程、多修学分。这样,原来的按学年收取学费的办法就必须做相应的调整。事实上,包括华东师大在内的本市多所高校,近年来已经逐渐采用此种收费办法。本科雷打不动的4年学制,开始被3至6年的灵活学制所取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业情况提前或推迟修满学分毕业。 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那么,按学分收费是否会成为另一种“涨价”呢?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就曾下发了加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要求按学分制收费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严禁高等学校以改按学分制收费为名,变相提高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名目的费用。”对此,上海震旦职业学院董事长张惠莉说,绝大多数在正常年限内修完规定学分的学生,所交纳的学费将不会高于现行收费的标准。只有多修或是重修学分,学校会按一定的教学成本适量收取一些费用,所交纳的费用才有可能比其他学生高。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 发挥积极作用避免不良倾向 当前,对高校收费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学分收费制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改革的方向性上值得充分肯定。 笔者认为,学分收费制的积极意义有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其次,可以有效地促使高校教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再其次,有利于拉动校内和校际的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学术进步;最后,有利于弹性学制的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 为了充分发挥学分收费制的积极作用,在实施中要避免一些不良的倾向。譬如,按学分收费成为变相的乱收费,一些教师在学生重修学分上做文章,如人为增加考试的难度、更为严苛地批改试卷等,从而达到增加收费的目的;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单纯的经济关系悄然形成,高校教书育人的意识淡化,成为贩卖学分的商场;个别教师依靠放松课堂纪律、降低课程要求等措施“招揽学生”,等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惧怕问题出现而放弃改革。鉴于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量按学分收费方案的利弊,我们认为这是一项利大于弊的改革方案。且国外、国内已经有一些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加之不良的问题可以规避、防范和解决。因此,我们对按学分收费方案的成功实施充满信心。(摘自中国教育报)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