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仁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发布时间:2012-06-01 阅读次数: |
三、努力创造提高质量的条件保障 提高质量,没有条件保障难以实现。新校区、新大楼、新设备已经成为今天提高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有这些前提和基础还不够,还要继续创造各方面条件,为提高质量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毛主席说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提高质量的领导责任。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要强化职业意识,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把心思放在办学上,把时间用在治校上,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希望大家都能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服务学校、服务教育的机会,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作出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师生、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二要构建标准体系。提高质量首先要有标准,没有标准就无法衡量质量的高低。要切实把适应社会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完善不同类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要健全质量评估制度。有了标准,还要加强评估。评估评价的方式方法要符合实际、符合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促进高校科学发展。要完善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在去年“985工程”建设高校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基础上,今年扩大到“211工程”建设高校,各高校都应主动、自觉地让社会了解和监督。要完善质量报告的内容和发布方式,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也要允许各高校结合实际体现自身特色。 三要加强监督检查。政府、高校、社会要共同努力,形成提高质量、监督质量、保障质量的合力。教育部要完善督查协调机制,改进监督检查方式,确保重大教育决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省级教育部门要整合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构和资源,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本地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报告。各高校也要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四要总结推广经验。各地各高校在探索提高质量的实践中,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反映了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体现了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推广价值。要注重经验总结,把其中带有共性的、规律性的做法提炼出来,变成大家共同的财富。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尊重和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试点,鼓励探索,鼓励做提高质量的领头雁。要充分发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成功经验的宣传、交流和推广,为提高质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加强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优秀团队、优秀学科的宣传。通过宣传,让社会了解我们在努力、在奋斗、在不断进步,让社会了解我们敢于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对中国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五要制定行动计划。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还是总体规划和原则要求,各地各高校在贯彻落实两个文件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制定提高质量的具体方案,做到校校有行动、人人负起责,把国家的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全面准确地摸清质量现状,分地区、分领域、分学科、分专业做好质量现状的调研,做到情况心中有数,工作有的放矢。要系统分析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办法。 同志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三亿人口、五千年文明史,正在全面崛起、走向富强的国家,创办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国到强国的历史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