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和传媒不能一团和气 应该彼此监督 |
发布时间:2012-06-13 阅读次数: |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做客《文化讲坛》,阐述大学和传媒的关系 □ 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需要培育;记者和教授或者文化人之间,要有一个默契,彼此都守住职业的边界。 □ 大学靠民众的税收支持,尤其像北大、清华等名校,如何花钱,是否有效率,更需严加监督。 □ 当今中国,职业精神的剥落已是不争的事实。官员读博,学生打工,教授走穴,老板讲课,好像是“全面发展”,实际上每个人都“生活在别处”,没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提醒 大学和传媒不能一团和气,应该彼此监督 当今的中国人,见了面总习惯说“拜托拜托,关键时刻拉兄弟一把”,听起来像走江湖的。这种习气在大学和传媒之间或多或少也存在着。 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这些年来时有高校校长论文抄袭的丑闻,这可是中国大学的耻辱,本应刨根究底,但最后都不了了之。现在的中国大学,尤其是名校,公关能力都很强,有时候媒体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想追也追不下去。我有些担心,某些中国人是否已经丧失了“自我清洁”的精神和能力? 说实话,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体制上高校改革不能令人满意。工厂企业在改,政府部门在改,相比之下,大学“安静”了许多。因此,为了推动改革进程,在大学的自我反省之外,媒体有责任代表公众监督大学。因为,大学是靠民众的税收支持的,尤其像北大、清华等名校,他们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如何花钱,是否有效率,更需严加监督。 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形势很严峻。当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长,第一件事就是辞退在大学兼职的官员。在蔡先生看来,这群官员虽给学生将来的求职带来了便利,但专心治学的风气也会因为旁骛太多而败坏。如今,邀请官员兼职的潮流折射出中国大学的特点——不讲原则、缺少精神、没有尊严。对于这种价值取向及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媒体应有所洞察,发挥监察器和纠偏器的功用。 而大学对于媒体的监督,也是有例可循。以北大中文系为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汉语课专门找《人民日报》的病句,而且,过一段时间就整理一份给报社送去。 当然,如今媒体的问题,不仅仅是出在遣词造句上,更严重的是新闻理念的扭曲。最近几年,我不时受到媒体“标题党”的困扰。不久前我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建立中国大学的独立与自信》的文章,结果经网络媒体“润色”之后,题目变得有些“刀光剑影”了——《中国大学唯哈佛剑桥马首是瞻误尽苍生》。 有些媒体还有一种心态,那便是刻意逢迎。须知新闻报道也是文章,也必须有自家立场。问题在于,目前不少媒体人只是把报道当作信息,还掺杂着媚上的情愫,不免让人有些遗憾。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