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中国需要一流的民办大学
发布时间:2012-06-13  阅读次数:

  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在杨福家看来,一流民办大学之所以有着最强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刻认识到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因为人的素质培养远比技能培养重要

  一位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华裔教授的话令杨福家难忘:这是一所笃信素质教育的大学。所有本科新生都要学习一门为期一年、名为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课程。对于其它以培育专业人才为导向的学校来说,花一年的时间阅读文化经典或许被看成浪费时间,但我认为这是我的大学生涯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我们都深刻地认识到: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告诉杨福家,耶鲁基金库中雄厚的资金主要是校友捐赠的。一位中国学生毕业后事业有成,就给母校捐赠了巨额款项。有人责问他为什么不把钱捐给中国高校?他回答说: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

  令杨福家难过的是,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7年中,几乎没有多少校友捐钱给母校,倒是每年的毕业生中有不少学生离校前非但不感恩学校多年的培养,反倒是怒砸东西,看上去十分解恨。

  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坚定了杨福家在中国办一所一流大学的决心。尽管这位儒雅、自信的教育家已是76岁高龄,但他依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依托住宿学院实施博雅教育

  从1996年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学校长协会会议并当选为执行理事,到2001年获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世界为杨福家开了另外一扇窗户。从诺丁汉到哈佛、耶鲁,从普林斯顿到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学院,在几乎踏遍了世界顶尖名牌大学的校园以后,他发现,国际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把育人贯彻始终,不仅在于实施博雅教育,还在于有科学的载体,那就是住宿学院。

  杨福家说,住宿学院和我们的学生宿舍不同。在那里,学生和一批被聘为导师的资深教授同院而居,同桌而食,经常聆听不同领域的讲座,随时能与名师讨论任何问题。有深厚学养的导师每天为学生零距离答疑解惑,引导年轻人发现自我,寻找头脑中的火种,并使不同的火种质疑、碰撞。导师视学生如子弟,学生视导师如良师益友。在我访问过的住宿学院的首席导师家里,看到一个巨大的冰箱,里面可摆放几百份三明治,以方便登门拜访的学生。

  尽管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存在很大差距,但杨福家认为,只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育人尽心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敢于争辩、追求真理的品格,我们的一流大学一样可以教育出全面发展的人,站在巨人肩上的人

  为此,杨福家心目中的师资队伍已经瞄向了下列人群:国内外具影响力的知名学者;离开领导岗位、热爱教育且有专业修养的党政官员;中国驻外使领馆的外交官(退休的大使、总领事等);经济、科技、文化和企业界及其它领域的成功人士;各领域领军人物;两院院士;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馆员中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家。本报记者任 涛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