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卖萌”引质疑 是一次集体作秀 |
发布时间:2012-07-04 阅读次数: |
C 调整姿态: 构筑起对话思维,就不会有“迫听症” 互动交流,是最有效的交流。高校里,校长和学生的互动,并不一定要“一问一答”解决。宽泛的理解互动,那就是在语言上贴近,在语境上共享,在语气上要平等。 前几天,凤姐母校校长邹渝勉励毕业生们像他们的校友凤姐那样自食其力。 他说:“网络上传凤姐在美国成了修脚师,这对她其实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这也代表她有一技之长,可以自食其力”。 校长的话,可谓语重心长。翻检现实不难发现,很多大学生刚一毕业便急于求成:体面、高薪、舒适……对于应该得到这些,从来不问自己一句——凭什么? 同样,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的陈俊明院长,去年用《业,毕了没?致2011届毕业生》为他们践行。 “人生原本个个都是原创,不少人却悲哀地成了盗版……”随后,陈俊明还建议学生们在这栀子花开的离别时刻,“尽可能地与人话别和送别……天下很大,生路很远,生计很忙,分离后的完全重合,从来都是奢望。” 这样的倾诉衷肠,让校长的影子全无踪影。校长的姿态,即作为支配力的拥有者的主动性,为谦和与平等让位。 从讲话到对话,这不是位置高低的变化,而是心障去存的不同。心里有对话思维,就不会有讲话的“迫听症”。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