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南方日报:高校频频改名为哪般?
发布时间:2013-01-24  阅读次数:

 原因分析

  评价体系不公平或是根源

  高校更名热的背后,呈现的是一个多方诉求。

  学生的期许是高校争相改名的重要推手之一。微博用户@藕梦然说:安建工和安中医都升为大学了,以后安农招生更困难了。一个农字害死人啊!学院学生陆淼则认为,本科高校争着改名起源于普罗大众对大学学院的分级意识,一句希望我本科毕业那年,不要再被误会是专科生了!道出了千千万万就读本科学院学子的心声。在中国,本科院校大部分命名为大学,而叫学院的更多是专科院校。因此,不少本科学生只因就读的高校名字中有学院二字而被误以为是大专生。

  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点评:让众多学校萌发改名冲动并争先恐后尝试的魔鬼,是政府教育资源投放、学校硬件建设、学科设置以及招生宣传等一系列甜头

  更名关系到学校级别、层次和待遇等问题,这是一个很现实的利益驱动。在我国,高校级别越高,在招生机制、政府行政拨款等方面就会获得更多资源,这从外部迫使了某些高校把更多精力花在改名上面

  熊丙奇还指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过度行政化的高校管理制度和缺乏公平合理的高校评价体系。考大学,家长孩子首先看学校是不是‘985’‘211’,是在一本还是二本招生,而不是根据学科特点、办学特色选学校,前者掺杂了很多行政化因素,而后者才是专业指标。这么一来,学校不得不改名,有些(学校)一改名,招生情况立刻见好。熊丙奇说。

  省内一所重点高校研究教育领域的专家则表示不认同此观点。他说:“‘大学学院好听,这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心理,而改名恰恰是为迎合这种心理。不仅如此,事实上在教育系统内部也有这样的认同感。该专家说,除了外在驱动力,从学校自身来讲,吸引更多生源、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是改名考虑的因素。

  此外,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还指出,高校办学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从名字上为自身发展添把火,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问题,只不过,中国高校改名热现象中呈现出的一些特点不对头。专家举例,比如很多有特色的农业类、能源类、地质类高校,争相去除了校名中的农业煤炭铁路地质等字眼,转而使用泛泛的名字。比如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为长安大学,就有网友对其进行调侃,让人误以为是民办高校这是我国高校的评价标准出问题,过度强调和追随综合性,结果反而导致高校丧失了办学特色。专家分析。

政策解读

  高校更名应保留学科特色

  2011年末,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接下来高校设置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从严控制每年高等学校设置的数量,全国新增设的高等学校十二五时期明显低于十一五时期。

  意见充分体现了要求高校改名中保留学科特色的精神。不仅严格控制学院更名大学的数量,而且农、林、师范院校更名不得去农林师范化,同时高校不能冠以中国中华国家字样,且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不能使用学校所在省(区、市)以外的地域名。

  此外,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也不与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合并。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不升格为本科学校,不与本科学校进行合并,也不更名为高等专科学校。同时,不再增设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此外,专升本的标准也被明确:公办普通专科学校毕业生届数必须有十届以上,民办普通专科层次学校则必须有七届以上毕业生才有资格申请组建本科学校。记者赖竞超实习生 何超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