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大学里女生多了,教育之觞还是未来趋势?
发布时间:2013-03-15  阅读次数:
    “三八节”有个姐妹——“三七女生节”,这已成为高校的趣味文化。但今年“三七节”后就有女生吐槽“没意思”。有位北京高校的女生爆料说,她所在的文科学院男生稀少,学生干部为了照顾女生们的情绪,不得不“半夜出动”,在学院门口摆上一些装饰,营造过节气氛。

    女生节所牵扯的高校“女生文化”,如今广受关注——传统高校“男多女少”局面正被打破,“阴盛阳衰”之风盛行。不止是我国,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女孩们都赢得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入场券。

    问题也来了:大学里,女生多了,校园文化和校园生态是否因此发生改变?如果有,具体的变化又是什么?

    【观点擂台】

    大学“阴盛阳衰”?还远没到那时候呢!

    大学里的女生是比过去多了,但只是多了一点,怎么就下了“阴盛阳衰”的判断?要知道,在很多综合型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以及理工科大学,男生还是占据多数的。如果要继而说因为“女生多”影响校园生态,那更是荒谬。要谈大学的整体生态,师生是不可分割的。现在的大学教师队伍里,男老师还是占据绝对多数吧?!

    按照我的看法,所谓“男孩危机”或者“男生危机”是被过分夸大了。这种观点通过教育界人士之口被传播,更值得商榷。为什么男生成绩好是应该的,女生超前了就是教育有问题?

    记得晚清的时候,女子开始走出家庭到学校接受教育,后来又兴起自由恋爱。那时社会舆论就曾长吁短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但后来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最近100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女性整体受教育的机会都在增多,与之相应,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这应该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潮流。

    当然,女孩入学的比例提高,和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有一定关系。如果是过去的多子女家庭,考虑到学费等实际因素,家长的决定往往是男孩优先上学。但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后,优先上学的选择就不存在了,男女平等接受教育。

    担心女生太多会继而对大学、社会造成所谓的负面影响,这种论调只能说是男权“受伤”后的焦虑。(陈雁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女生太多对创新不利

    把学术当职业,就像跑马拉松,需要长时间全情投入。但恋爱、结婚、生育是摆在很多女性面前的“三大关”,当家累日趋繁重,还有多少女性能确保自己的大量精力不会从工作转移到家庭?

    现代社会虽然男女平等,但性别终有差异,男女社会角色本有分工不同。对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来说,当成员普遍“恋家”,贪图稳定,内部缺乏冲劲,这不能不说是危险信号。(查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

 男女比例呈“二八”,文科惨了

    22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校园中央喷水池边,高三生家长围圈而坐。这一天,正是自主招生笔试的日子。但家长们的闲聊,却差点酿成“争吵”。

    “我儿子今年就考上外。班主任老师动员时说了,外语类学校历来男生少,男生报考优势明显。无论是录取、就业还是找女朋友,都不用操心。”

    “啥?录取也有优势,那我家女儿不是吃亏了?男女公平是底线啊!”

    ……

    阴盛阳衰,在上外已持续多年。这所以外国语教学为传统优势的沪上名校,近年来男女比例一度维持在“二八”左右,有的院系专业跌入“一九”甚至一个男生也没有。不少老师坦言,招生公平的底线纵然不可破,但女生太多,专业发展真的面临很多尴尬。

    高分好就业,优秀女生蜂拥而至

    上外西方语系主任陆经生案头,放着一本学校内部印发的就业“蓝皮书”。其中显示:西语系201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100%

    西语系开设了多个小语种专业,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希腊语、荷兰语……最近几年,这些小语种在社会上很“热”,毕业生经常被用人企业抢光或者被提前预定。

    但研究每年的生源明细表,尤其是把“录取分”和“性别”两栏对着一起看,陆经生发现了一个难解的“死结”:因为就业好,所以考分高;因为分数高,能上线的女生就多;又因为是语言类专业,男生大多不“感冒”……一环套着一环,这个专业常年“女多男少”。2011年,葡萄牙语专业一个男生都没招到。

    招生和就业,被形象地视为大学的“进口”和“出口”。陆经生说,从“出口”的就业情况衡量,职场虽然有“重男轻女”传统,但西语系毕业生从不发愁。由于精通“小语种+英语”,外加有的小语种专业隔年甚至每四年才招一次,好工作往往会自己找上门。

    求职偏好变异 客观上导致人才浪费

    高就业率下,却有隐患。

    “如果阴盛阳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们专业很可能输在起跑线上。”陆经生所指的“专业起跑线”,其实是一个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程度。

    “女生们对于好工作有一种共识:钱多,事少,离家近。”一位学生辅导员向记者证实,女生就业大多青睐跨国公司、金融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格子间”。有时候,一些成绩优秀的女生相互比拼“好工作”,比的甚至只是公司办公楼所在地。“在市中心,就觉得工作有面子;如果在市郊,即使拿到offer也要考虑考虑。”

    但这种人才流向和基于女生特点的求职偏好,和非通用小语种专业开设的初衷渐行渐远。

    和普通应用型专业不同,开设非通用小语种专业,和服务国家战略息息相关。无论是国家政治、外交舞台,或是渴望“走出去”的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都迫切需要通晓小语种的人才。但这些岗位几乎都有一条要求:要接受经常出差甚至远离家门的外派工作。不少岗位因为工作环境需要,限招男生。

    尴尬显而易见:女生考进了好专业,却对既专业对口又有发展潜力的好工作不感兴趣,那这个专业的价值何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