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女生多了,教育之觞还是未来趋势? |
发布时间:2013-03-15 阅读次数: |
抛弃专业就业,学科发展前景堪忧 小语种专业的高就业率下,其实还隐匿着一个事实:很多毕业生就业以抛弃专业为前提。 据记者了解,上外开设的20多个非通用小语种里,还包括越南语、乌克兰语、泰语、印度尼西亚语、印地语、希伯来语等。以希伯来语为例,2012届毕业生中,除了一两个同学赴国外深造,勉强算“专业对口”外,其余毕业生均未实现专业对口就业。 “不管是热门语种还是冷门语种,小语种专业人才总体上是缺失的,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陆经生感慨,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是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象征。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开设一个小语种不仅需要前期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入,还得回答方方面面的疑问。比如,小语种专业的人有没有出路? 根据业内人士的看法,上海发展小语种的步子还不够大,甚至已经落后了。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该校开设的非通用小语种达50多种。若和国外大学比,差距更大。美国哈佛大学开设有90多个语种,英国伦敦大学开设80多个语种,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和大阪大学开设有60多个语种。 如果上海的高校也要大力开设小语种专业,那么开设的“合理性”是什么?如何回应大量毕业生抛弃“专业”就业的质疑? 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早年都曾出于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因素,试图在小语种专业降分录取男生,结果引起极大争议。 根据教育部规定,第一批次本科录取时禁止区分男女划线。 死守“男女平等”的招生底线,又要伺机寻求突破,目前,国内一些高校不得不取道提前批志愿,试图在提前录取批次做些调整。 不少专家认为,对小语种这类专业来说,如此幅度的调整只是“杯水车薪”。过高的女生比例和女生的就业偏好,让小语种专业不得不陷入“有没有市场用人需求”的拷问——其间接结果是,它会大幅延后更多小语种在高校诞生并为国家战略服务的时间。 男生优势明显的理工科,女生也多了 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 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 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人。在高分考生段,女生的比例也在大幅增长。 走进高等学府的女生不仅多了,而且还越来越强。 一些综合类“985”高校,女生入学的比例已超过男生;拿奖学金、直研,尖子生的跷跷板正在向女生倾斜;除了文科,传统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大学里,女生也多起来了;而以往以男生居多的硕士、博士教育阶段,如今也上演着巾帼不让须眉。 女生,正悄悄改变大学的生态。 女生未必只是应试能力强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分党委书记方帼萍,曾任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本科生的班主任。她告诉记者,当年这个专业的男女比例差不多是3∶2。但这两年,男女比例基本达到1∶1。 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这类传统理工科院校,女生人数也呈上升趋势。 剖析高校的“阴盛阳衰”,不少教育界人士一度认为,根源在于中小学的应试教育。由于基础教育的考核偏重于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即便是物理、化学、生物这类带有动手实验性质的学科,在高考时也可以通过背诵、强化训练获得高分。在这种崇尚“听话”教育和“死记硬背”的考核面前,活泼好动又不服管制的男生大多是失败者,女生则因为更适应应试环境而取得不俗的成绩。 如果换些科目,增加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考察,女生就不会领先了? 一些带教过女研究生和女博士生的高校老师觉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或者说,女生的能力被大大低估了。 方帼萍以她所在的生物工程专业举例。生物实验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比起男生的大大咧咧,女生其实很有优势。 “你觉得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做同类实验,你和男同学的差异在哪里?”回答记者采访时,华理的一位女生直接给出答案:干体力活不如男生。“男生一个人能抬得起的氮气瓶,女生可能就需要三四个人合力搬。” 女生一多,理工男不再沉闷 当传统以男生居多的理工科专业涌进越来越多的女生,不少“当事人”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比如,班级的气氛活跃不少。 就读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的小吴同学说,班级里的男生大多和他一样,比较羞涩。可有女生在,情况就不同了。“班级集体活动一般都是女生发起,她们组织大家聚餐、唱歌、打牌,同学间的互动因此多起来。” 华东理工大学的女生小丁则充分体会到“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好处——理工科女生和男生的相处模式比较像“哥们”,经常一起打电脑游戏。让她颇为感动的是,冬天女生大多怕冷,宿舍热水用量比较大,造成热水机超负荷工作,经常会出现故障。有时候一栋宿舍楼中的四台机器只剩一台在运转,这时,班里的男生就会在自己的宿舍楼打好热水给女生送去。 “男女宿舍楼中间隔了一条商业街,男生常常从后门铁栅栏的缝隙中和女生完成热水瓶的交接,这也算冬天里的一道温情风景吧。”小丁打趣道。 女生再强,就业压力也大 对多数大学而言,女生过多引发的直接问题是就业难。和高校“阴盛阳衰”局面形成倒挂,用人单位更青睐招募男生。对女生来说,这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压力。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刘宪权说,该学院去年新开的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共40个名额,招生时“在不突破公平底线的原则下尽了最大努力”,男生勉强凑够四分之一。“过去总认为男生到高中以后可以冒出来,现在读到研究生也冒不出来。” 最典型的是公检法机关的岗位。要当公务员,先参加“国考”;要进司法机关,先通过司法考试。刘宪权说,经过两大“天下第一考”的筛选,能够留下的男生寥寥无几。再加一轮面试,女生大多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几轮大战下来,男生一败涂地,用人单位只能“二选一”:要么不招人,要么招女生。 客观地讲,用人单位需要适应时间。以检察院公诉部门为例。“法学专业的女生多了,有人也慢慢进入公诉员队伍。一段时间后,女生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坊间甚至流传着一则笑话:过去的“公诉处”,由于如今吸纳大量女性就职变成了“母诉处”。而在法院里,一些受理调解工作的部门,也开始器重女性。 与工科对应的技术类岗位通常“男性优先”,“虽然工科女就业会遇到一些阻力,但从用人市场趋势来看,一些过去被认为不适合女生就业的岗位,现在也开始慢慢接纳女生。”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熊海贝教授以她熟悉的土木行业举例,“虽然工作条件艰苦,但在这行做出头的工程师里,已有不少是女性。”熊海贝认为,眼下的关键是要为女生争取更多平台,让她们展示能力,加入职场公平竞争。(文汇报 记者樊丽萍 实习生 黄启哲)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