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成功素质教育办学模式广受赞誉 |
发布时间:2019-01-11 阅读次数: |
潜心研究素质教育十余年 武昌理工学院模式值得借鉴
“应当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应当培养学生哪些思品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概念,知识、能力、素质关系”…… 前不久,武昌理工学院召开大学素质教育研讨会,探讨素质教育的发展 。各小组还针对《素质教育学》《创新素质培育教程》《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模式》编写提纲和书稿目录进行了讨论,为专著的撰写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这只是该校潜心研究素质教育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和价值取向, 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近二十年来,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其关键性制约因素就在于缺乏从教育理论方面对素质和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研究, 如什么是素质, 还是众说纷纭, 尚未达成共识。因此, 在新形势下发展素质教育, 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精准地界定素质概念。
素质概念是素质教育理论建构的基础, 也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逻辑起点。武昌理工学院校长赵作斌教授经长期探究,提出了新的素质概念:素质是人通过潜质潜能的开发和信息(知识)的内化而形成的,决定其外在表现的基本品质。《重新认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概念》去年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等教育》刊发,在学界引发强烈反响。赵作斌教授认为,素质是人的本质的综合体现, 是决定人自身质量优劣的本质所在。任何素质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主体人对相应知识的内化。一切未能开发受教育者潜质或未能促成受教育者知识内化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赵作斌教授表示,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在2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在比较中西高等教育时深刻认识到,中国大学落后主要不是硬件的落后,而是软件的落后,是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落后。对此,学校下大力研究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次研讨后于2002年在全国首次提出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探索研究出了“1+4”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成功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一个基本模式,即“三维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素质、通识素质、创新素质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立体培养);四个子模式,即“全息”德育模式,“开发•内化•创新”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培育模式、素质学分制评价模式。简称“1+4”模式。大学成功素质教育从基本内容上讲,根本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成功;根本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成功素质;基本观念是以提高大学生成功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观;实施“开发•内化•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大学生成功素质的提高为标准的质量观。
武昌理工学院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并推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以特色办学求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5年,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组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度调研,形成了“武昌理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经验及建议”课题报告。课题组认为,武昌理工学院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为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课题组建议:认真总结武昌理工学院的成功素质教育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成功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施,有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近年来,先后有150多所海内外高校的领导、专家到学校调研、考察和交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学校多年招生的分数线均高于批次线60-80分;学校建校以来毕业生共49208人,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2%以上,其中2014年毕业生签约率位居省属高校第1名。招生旺,说明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认同;就业率高,说明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同时充分证明了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高。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