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冯秉超的故事 |
发布时间:2015-01-27 阅读次数: |
“凡是有不会的,都可以来问我。”为了这句承诺,冯教授甚至放弃了大学老师可以不坐班的“特权”,从星期一到星期五,除非正在上课,否则无论何时,他都会在办公室里,一边备课改作业,一边等待学生来提问。除了特殊情况冯老师会提前说明外,无论刮风下雨,没有食言一次。冯教授强调:“如果有一次因为天气恶劣不去的话,学生到办公室看你不在,他下次就可能不会再来,所以我必须在。” 授课方式不断创新 武昌理工学院实施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以来,许多年轻教师都反映教学太累,一时难以适应。冯教授带着不同学院几个年级的课程,一周要上近二十节课,他已年逾古稀,要说辛苦,他比任何人都有资格叫苦。可是学校一推行,他照样“身先士卒”,自发地率先改变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城建学院第一堂开发内化教学模式的示范课,就是冯教授的《工程制图》。 赵作斌校长这样评价他:“按老教学模式教书,他是全校第一;按照开发内化教学模式教书了,他还是全校第一。”冯教授的“开发内化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和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好评,他的这种创新的精神也是值得每一个老师学习。 课堂上的冯教授可谓一丝不苟,从每一个理论知识点到每一个例题,他在课堂上都要很认真地给学生讲明白。城市建设学院原院长李新福教授评价冯秉超的课堂说,“冯教授的课堂有两大特点:其一,功底深厚,徒手画图很漂亮,很到位;其二,对学生很有激情,抱有一颗爱心去教学。” 课堂提问向来是大学课堂的“老大难”,经常是老师一问半天,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无人应答。在冯教授的课堂上,却看不到这样的场景。相反,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还生怕手举得不够高,没有被冯教授看到。原因就在于,冯教授“自创”的提问制度。凡是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答错了也不扣分,答对了还加分。这样一改,果然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交流也顺畅多了。 督导王庚则表示,冯教授课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功底扎实深厚,实践经验也极为丰富。开发内化教学模式,不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教师个人的水平提出了挑战。如果说以前的课堂上,一些教师还可以对着书本念念,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功底的薄弱。那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素质,首先教师自己就要吃透。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连这个“宗”都没有掌握,谈何“内化”学生呢?而冯教授则不然,他的教学正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的。大到每一次考试,小到每一次提问和作业,都能成为他整体教学体系的一部分。用他一位同事的话说:“教学在他的手中已经变成了艺术。” 他上课点人回答问题,也会根据回答的情况给予ABCD四个等级的打分,有时也会让其他人来判断,也会根据判断的情况有ABCD四个等级的打分,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积极,还能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学习。 只要是上冯教授的课,学生的到课率总是100%。他一直是武昌理工学院的王牌教授,连续八年获得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青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冯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以身作则,他为学生播撒了一片最美丽的阳光。 (武昌理工学院宣传部供稿,撰稿:刘明杨 贾思思)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