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大学校长纵论高等教育“变革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10-06-07 阅读次数: |
当代大学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中,最为关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每一所大学都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彰显人才培养功能。怎样转变高校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质量保障评估,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国大学共同关注的话题。 让我们聚焦5月初的南京,看一看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给了我们怎样的思考路径。 办学理念之变 大学能不能提供一种更强有力的力量,让学生能够应对全球的挑战 立足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繁荣与发展,以“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中国大学与国外大学的校长共同探讨创新型人才培养、绿色大学建设、大学与企业合作等议题。如何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转变观念,成为中外校长热议的话题。 “人们常说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如果这些一流人才不能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就不能说是高质量、高水平人才,这些学校也称不上是一流大学。”同济大学校长裴钢表示,“过去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体现在他的知识和具有的技能。但是,大学能不能提供一种更强有力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新的力量,实际上是软硬结合的力量,让学生能够应对整个人类发展和全球变化的挑战?这是大学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有很强的两面性,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而另一方面可能危害社会。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表示:“很多高校在发展过程当中,可能更多地局限于发明、创造,却很少思考发明和创造的宗旨。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如何把服务社会的理念融入我们的课堂和专业,通过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意识行为当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对未来的人才支撑社会非常重要。”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或许有着不同的定位和特色,但在众多不同中也包含着一些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芝莫尔表示:“作为一家高等教育机构,我们能够创造出来的或者增添的价值,不在于具体的技术,而在于我们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人文环境。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营造一个教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争论的氛围,教会年轻人怎样去思考,这才是最重要的,是大学能够提供的最大的价值所在。”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关键的挑战,这些挑战不是涉及到一个单一的领域,而是涉及到跨领域、跨学科的很多方面,需要一个全面整合的方法来处理。欧特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表示:“过去几百年中,大学一直是创新和创造的源泉,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界也在不断发展,学校和企业界的合作在新的时代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实际项目交给学生们参与去做,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解决跨学科的、需要全方位思考的一些问题,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跨学科背景,具有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校长彼得·古德蒙顿认为,要加强大学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竞争力。他说,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大学、产业、整个社会、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都会从中受益。但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不应该牺牲学术的卓越性,而要使与社会相关学科的学术性、卓越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其中,最大的推动力是要应对未来的挑战。 2008年8月,中国政府作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决策,对2020年中国教育进行全面部署。当前高校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与挑战,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是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的中心地位,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在当前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这次在即将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我觉得这很好。”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说:“大学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承担着多角色的责任和使命。目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怎样把大学的优秀教师、主要的精英放在培养人才上。如果这些方面理顺了,我相信中国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方面,一定能够很快上一个新的台阶。”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