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大学校长纵论高等教育“变革的力量” |
发布时间:2010-06-07 阅读次数: |
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妙语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具有文化的适应性,通识教育模式也是如此。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在美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而言,这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文化当中,是很难成功的。 □牛津大学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 顶尖大学都有一个良好的支持创新的环境,包括工作条件,能够获得竞争性的研究经费,合理的教学科研的工作量,还有有效的管理支持。更重要的是,还要使他们能够有自由地开展对那些由好奇心驱动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的讨论,教授那些我们看起来是错误的课程。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 要承认卓越是有限的。大学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得非常完美,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卓越和公平是互不兼容的。如果说每所院校都同等重要,每个系都同等重要,那就很难在某个领域建立起卓越,所以对公共大学系统来说,需要作出选择。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 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在创新的实践中培养并成长。从机制上看,就是要努力将学校具有的多方面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资源,服务于对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把学校所有能够利用的优势资源都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资源,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我坚决反对学校去办企业,因为高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人才。哈工大是这样做的:第一,学校可以参与企业的行为,但仅限于成果转让,坚决不控股,只做技术转让。第二,教师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兼职人员。学校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绝不是企业文化的引入造成的,而是学校自己没有把好关。 □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 历史证明,城市和城镇与大学之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互容共生关系。一个城市要想在当代诸多的挑战中抓住机遇,在发展中抢占先机,占领发展制高点,就必然依托教育的发展,尤其是要依托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需要现代大学的支持。 □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芝莫尔: 在整个20世纪,美国的大学获得了大量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移民。美国大学成为吸引世界人才的一块巨大的磁铁。但是,现在美国的移民政策变得越来越严格了。这样一种移民政策如果继续下去,必定会削弱美国教育体系的潜在优势。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 大学的功能第一就是要培养合格的高水平人才,这是最重要的。否则的话,大学就不叫大学,那是公司。第二,大学还是要继续创造知识。第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就是大学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的文化。第五,才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社会服务。 □欧特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 一些无形的技术、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无形的技能是什么呢?就是创造力,就是人际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无形的技巧、技能和能力是无法通过考试测量出来的。我们希望能更多地和大学沟通,让学校来调整课程,培养学生更多的能力。 □瑞典皇家理工大学校长彼得·古德蒙顿: 未来的社会和大学之间的整合会进一步加强,大学和社会、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也会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和科研项目、企业项目会在更大程度上进行整合。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行业、社会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而学生也会回馈大学、行业和社会。 □美国莱斯大学校长大卫·李博隆: 我们在创造一个环境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承担责任的能力。第四,培养其他能力和领导力。有一个概念叫电梯演讲,就是电梯从一楼到顶楼只有两分钟,大家必须有用两分钟说服别人的能力。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 本科生是最需要关注的。对于研究型的大学本科生的个性化指导而言,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让最拔尖的导师走进本科生的讲堂,走到低年级的课堂中去,这需要有硬性的规定和规则。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