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给一个空间让我发展 |
发布时间:2011-02-09 阅读次数: |
人才培养,关键在师资。培养杰出的青年教师被公认为是一流大学的特点之一。我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最大、最核心的差距是师资队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调查显示,近一半青年教师感觉生活压力比较大。 高校如何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如何在青年教师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刻不容缓。 重科研轻教学,如何调节? 重科研、轻教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一流大学的科研必须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2008年,董颖霞从某大学取得英语专业硕士学位后,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寻找外企工作,而是一心想去大学当教师。终于,董颖霞成为了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英语教师。 “商务英语”、“翻译”或“英语国家概况”等专业课程与全校的公共英语课都曾是她的教学任务。董颖霞算了一下,平均下来每周的工作量是8个课时的专业课和16个课时的公共课。课程数量虽然不多,但备课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董颖霞平均准备1个课时的专业课最少需要半天时间;准备1个课时的公共课最少需要2个小时。这样,她周末还要加班备课。 “我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备课。” 董颖霞说,“以后如果再有科研任务,肯定吃不消。” 在大多数教师的心目中,科研和学术论文发表的分量远远超过了教学。现在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非常严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袁本涛分析,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教师评价的政策导向。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不管是一般本科大学还是“985高校”,在职称评审中,都要求教师们在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或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要有多少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以及科研奖励,出版多少专著等要求。学术论文发表直接与职称评定考核体系挂钩,是硬指标。 其次,高校对科研和教学奖励相差悬殊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山西某大学助教王晓晓(化名)说:“我们学校对一篇SCI论文奖励上万元,而一个学期代课100个课时以上,所得课酬也只有2000元到3000元。” 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压力很大,工作时间也较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期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六成的青年教师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两成的青年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压力之下,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取舍。 近期,王晓晓在学校本科生的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因科研压力大,对教学的投入减少。她说:“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缺失,备课、讲课不够认真;甚至有教师上课没有教案,或者所带教案与所授内容不一致,讲课随意性较大;由于批改作业不计工作量,个别教师很少布置课后练习题,课后辅导答疑也少,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所学知识不能巩固。如此种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此,袁本涛表示,一流高校必须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自然也要求教师重视科学研究。但重视科研不等于忽视教学,科研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是所有大学的根本,一流大学的科研必须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为保证教学质量,高校都有听课评课和学生评分制度。对评分结果进行公示或与职称评定挂钩,都对改善教学质量有帮助。对外经贸大学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实行不良记录或师德问题一票否决的规定。每学期前教师都要竞争上岗。几位教师同讲一门课,接受领导、教师和学生综合点评。对外经贸大学副校长徐子健说,竞争不上的教师就不能完成教学量,进而影响职称评定。 在美国,学生的评价更有分量,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去留。霍夫斯特拉大学终身教授张勇说,学校在考核他的终身教授申请时,曾给他之前5年教过的250多名学生发送邮件,询问他的教学情况并让学生投票。张勇说,学生对教师教学和人品的点评在每一次考核中都十分重要。 学术休假也是美国高校对教师科研的平衡制度。学术休假项目于1880年由哈佛大学首创,是指高校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享受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带薪休假。目前学术休假制度在西方国家高校普遍实行。实践证明该制度可以保证高校教师在一段比较集中的时间内静下心来,在学术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学习和提高,潜下心来专门从事学术访问、交流、培训或著书立说等纯粹的学术活动,已被证明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有效措施。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