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思政教育 >
高校青年教师:给一个空间让我发展
发布时间:2011-02-09  阅读次数:
自我提高,动力何在?

  部分青年教师担心出国进修影响国内职称评定,积极性不高。学校可以从制度层面激发青年教师完善自我、提高教研能力的主动性。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主力。徐子健说:“我们一方面要引进优秀的海外人才,拓展师资队伍的多样性,同时也要对本土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或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据了解,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出国进修或在职读博的机会和优惠政策,用来提高青年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有的学校还寻找到与国外院校联合培养或合作科研的项目,等待教师申请,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但是,青年教师在这方面的积极性却不高。

  中科大校长侯建国在去年10月召开的“一流大学系列研讨会暨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上曾说,中科大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完成国家的公派出国计划了,因为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他们觉得出国学习很艰苦,还要耽误国内的事情。

  青年教师张天舒今年刚到山东大学任教。对于出国进修和交流机会,他表示很有吸引力,但5年之内不打算申请。根据该大学对新教师的规定,张天舒必须平均每年在中文社会科学文献期刊中发表两篇论文,否则会影响职称评定。

  徐子健也有同感,有些教师在国内做科研或讲课收入比较高,基本不愿意出国进修,怕影响收入。

  袁本涛在调研中也发现此类现象。其原因是,青年教师出国的待遇很低,因为他们派出的身份一般是访问学者或者博士后,其经费只够在美国等国家的基本生活,根本谈不上体面;教师出国还要交出国保证金等,且手续繁琐;另外,出国期间没有国内的待遇,教学工作量也没有了,影响他们的收入和职称评定。

  对此,徐子健建议:“学校要从制度层面出发,激发青年教师自我完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外经贸大学已将海外学习经历作为职称评定中的一项考核内容。为吸引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科研,该校不定期举办教师沙龙,邀请出国进修或访学的教师介绍科研项目和研究方法,同时分享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悟。

  在美国,几乎没有高校承担培养教师的义务,主要靠教师自己奋斗。张勇介绍,美国高校对大多数青年教师实行“非升即走”的制度,如果在5年到7年内不能通过定期考核,或最终没能取得终身教职身份,将被学校辞退。被辞退的教师在应聘其他高校时会失去优势,即使有幸再次进入高校工作,也要从头做起。因此,严格的制度和失业的压力,使美国大学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提高,并取得更多更好的教学和科研成果。

  除了制度上的激励,袁本涛说,青年教师要带着专业发展的目的出国,选择在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高校,不能为了出国而出国。袁本涛表示,不是有了博士学位就可以在大学当老师。大学除了对教师的基本学历有要求外,还应该对进入大学教师行列的人员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培训,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方法、技术、领导力与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教育知识,成为一名专业教师。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