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关注职业规划 分解就业难题 |
发布时间:2011-06-07 阅读次数: |
大学生就业难,到底有多难?面对同样的就业市场,为什么有的学校是山雨欲来,有的学校却云淡风轻?2010年、2011年,教育部两度在全国范围内共评出100所就业典型高校,本报记者今年专家组调研评选过程中的随队记者就各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进行深入采访。 126个项目:分解“难啃的骨头” 触摸复旦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从一本工作日志开始的。蓝色的封面上书“复旦大学2011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日志”,由该校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印制,发给各个院系的辅导员等相关工作人员使用。这本工作日志的起止时间从2010年9月开始,到2011年8月结束,这个时间段正是每年度的就业工作开始到结束。其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每个月的第一页上,都列明了当月就业工作的要点和辅导员就业工作重点。 12个月,详细理出就业中心每个月的工作重点,辅导员每个月的工作重点,调研毕业生信息、就业网、宣讲会、毕业生推荐表、公务员考试咨询、三方协议、寒假就业事务值班、就业不顺利情况摸底、推进西部计划等项目……直到“编写、修改辅导员和新一届毕业生就业工作日志”和每年一本的“就业白皮书撰写”,将“就业”这一块“硬骨头”分解成73个就业中心工作项目和53个辅导员工作项目,按部就班地推进。 温和、细致、低调、扎实,这本充满复旦文化风格的工作日志显示出,在大学,就业工作不再是临近学年末的事情,而是贯穿于整个工作过程的一种思路。清晰的工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带来一种安心,鼓励他们冷静、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又一次“大考”。 “前期所有相关招聘信息,基本上不用去外面获取,学校的资讯很丰富而且很畅通,特别是就业网。”复旦大学新闻学校研三的李静说。 就业指导实际上从新生进校就开始了。“大一大二就有职业生涯的选修课,很热门,选不上。”复旦一位同学说。 关注就业、促进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的一种生活方式,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大学……每个学校都有学生就业的“三色书”,红皮书、白皮书、蓝皮书,分析各个专业就业环境,为学生就业指明方向,通览学校的就业状况,通过就业的反馈信息,作为调整改革教学的参考。 高校的就业工作已经不再向过去那样单纯地做一些服务,而是开始主动开拓市场,寻找资源。面向学生的指导,也不再是以促使其找一份工作为目的,而是开始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理念……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