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就业工作:关注职业规划 分解就业难题 |
发布时间:2011-06-07 阅读次数: |
静心做学问:大学不是职场加油站 “大家都说大学生就业难,很紧张。其实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江南大学的学生座谈会上,该校教育技术专业的陈舒对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就业状况调研组组长张兰春说。 陈舒已经落实了自己的去向,并且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大一大二的生涯规划课很好,但是希望对同学心态方面的指导多一些,消除大家的恐惧感。” 在喧嚣面前,浮躁在所难免,几乎每个学校都有同学找好了实习单位,但是没有完成学业,导师不放人,“很郁闷!”也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老师不想上大四下学期的课,同学们无心上课,每天往外跑,“很郁闷!” “我们这样的大学,就业不应该成为学生的目标。”虽然就业成为老师们工作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大学的专业课老师普遍都认为:大学并非职场加油站,只盯着就业两个字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将会非常遗憾。学子应该在就业压力大的喧哗背后保持冷静,安心读好专业课,“修炼内功”,耐住寂寞,守候成功。实际上,这也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最好办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09级世界经济系辅导员李长河鼓励他的学生们用纯净的校园心态度过大学,争取收获。他说:“大学有很多值得花费精力的事情,这些都是在社会上难以得到的机会和经历,有些同学意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在时间分配上不理智,大学里实习工作,工作后又回来读在职课程。”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王德峰教授在接受校园媒体关于“考证热”的采访时说:“考证本身就是出于就业的考虑,无论是否抱着明确目标,必然存在盲目性。高等教育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人的修养、思想境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把时间、精力投入到为就业而做的准备工作,必然是一种损失。并不是所有同学毕业后都去做学问,但是4年大学,你是否做过学问、有没有学术体验,全然不同,也至关重要,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体验。 说到底,大学生要积极面对就业,但不应该错过青春与大学唯一一次真诚的“相恋”。(完) |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